山多利電子遊藝場比SCI更應該降溫的是以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科技、教育界業內引發了眾多的反響。將SCI、影響因子等作為科研工作者研究水平的評判標準以及業績、考核的指標的確已經在國內諸多機構實行多年,所引發的弊端也已經過了充分的討論,這些在《意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目前的討論主要在于不以SCI作為評判標準還是不以SCI作為唯一評判標準,以及廢除SCI可能帶來的其他後果等等。兩部的《意見》以及後續的進一步討論無疑將會為更科學、有效地將國內的科學研究引導到合乎科學本身發展規律上來起到積極的作用。伴隨著對SCI等因素對科學進步的不利影響的反思,筆者覺得目前更應該反思和降溫的是用科研基金代替研究業績的做法。科研經費對于科研人員從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比較廣泛存在的一個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卻將科研經費的作用異化了。不少單位和機構不是以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來評判業績、進行考核,而是將科研人員佔有的經費數量作為他們的業績指標,有時為了單位在佔有基金總額的排名榜上更加好看,甚至動用行政手段迫使科研人員去申請他們可能並不迫切需要的基金。如果不服從,則有可能影響科研人員的業績考核、績效待遇乃至招生資格。雖然我們國家最近這些年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投入確實增加了許多,但是資源分配不平的衡現象依然事實上存在著,不少科研人員在所佔有的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依然在艱苦奮鬥,並且還有著不錯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地方和單位分配到的資源已經超出了實際需求,基金結題時往往存在大量的結餘。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基金與業績掛鉤,一線科研人員為了保住待遇,往往不得不一手將結餘的經費返還給基金委等原來提供資助的部門,